据新华日报报道,10月14日至17日,由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司主办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交流培训班在无锡举行,《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发展报告(2024)》发布。
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发展的道路上,儿童始终是最璀璨的希望之星,代表着无限可能和美好未来。当一个城市的儿童既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般的纯真、无忧无虑,也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般的好奇和友善,这个城市必然是一个充满关爱、和谐宜居的城市。也给儿童一个良好的生活成长的空间。
对儿童的善意和友好,彰显城市的温度与情怀。儿童友好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是全世界城市发展的策略和规划的关键内容,已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儿童人口大国,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0至17周岁儿童人口为2.9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1%,随着党和政府对儿童的关爱重视,儿童友好理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列入重大工程;2021年,发改委联合22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据悉,目前,全国已有93个城市获批试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迎来重要机遇,取得发展性成果。
高质量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慢慢的变成了全球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近年来,我国从未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高度,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具化为实践现实,让儿童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成长空间。在城市发展中关注细节,全方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精心营造让孩子们心生欢喜的“友好”城市,从以“1米高度”儿童视角为标准的适儿化改造到70厘米的儿童专用垃圾桶和50厘米的儿童专用扶手;从“红领巾”微公交线路到“爱心斑马线”;从遍布城乡的“儿童之家”到图书馆内充满童趣的少儿阅览室,慢慢的变多的儿童充分感受着城市的温情与幸福。
让儿童拥有更多、更优质的成长空间,不仅是现代城市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更是城市魅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生动呈现。需要看见儿童需要,倾听儿童声音,尊重儿童想法。家长、学校、社区要加强儿童参与意识的培养,激发儿童“主人翁”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低碳生活、文明出行等,教育孩子关注城市环境,培养他们作为城市一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儿童成为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我们应该拓展儿童参与的平台和机制,通过设立“儿童议事会”“儿童观察团”,逐步扩大儿童参与城市建设与治理的覆盖面,展现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社区活动和环保行动的“小”能量。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更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只有坚持“儿童优先”原则,构建政府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机制,就能提升儿童福祉,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