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物是放错方位的资源,把废物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高兴过暑假,构思不放假。本次暑假,临汾一中榜首隶属校园一年级组织了以“巧手立异,变废为宝”为主题的科学暑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使用身边的废旧资料和物品,经过剪、贴、画、卷、折等方法来进行组合和装修,规划出漂亮、分别、新颖的艺术著作。
临汾一中榜首隶属校园同学们活跃参与,劲头十足,经过开动脑筋想一想,伸出双手做一做,把本来平铺直叙的抛弃资料,变成了一件件别致的艺术品,令人惊叹!
炎炎夏日,若常有丝丝缕缕清风陪同,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最不起眼的雪糕棍、卡纸、抛弃口罩、旧笔杆,也被同学们用奇妙的构思、灵活的小手变成了分别又漂亮的扇子,为我们送来阵阵清凉。
你必定想不到,日子中顺手丢掉的一次性纸杯、旧报纸、废纸筒、空洗衣液瓶......还能变出这么多把戏吧!
发明源于日子。一次性筷子、塑料瓶、旧红包,就连洗衣液桶也能发明美,同学们心灵手巧,用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他们对日子的酷爱。瞧!同学们制造的灯具构思奇妙、形式多样,多风趣呀!
用最一般不过的资料,巧手发明,表达自己深重的爱国情、报国志。今日临汾一中榜首隶属校园的同学们用构思手艺问候航天精力,等待明日共创中国航天的夸姣未来!
日子的夸姣,在于用心运营。只需构思好,废旧物品也是宝。你看,有了这些装修物,日子是否更美了?
一个个垂手而得的资料、一块块斗胆明显的颜色、一件件奇思妙想的著作,展现出临汾一中榜首隶属校园同学们特殊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发明力。此次“巧手立异,变废为宝”暑期实践活动不只训练了学生的着手制造才能,更提高了同学们的环保认识,协助同学们养成了节省和合理规划使用资源的好习惯,一起还激发了同学们对日子的酷爱之情,使立异精力和文明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王继发 俎智)
图片说明:紫霞路周围人行道上堆满了毛竹、木板、塑料袋等各种废物。图片来自:陆常青 摄
【搬不掉的废物山2】人行道变身废物收购站,工地内碎石瓦砾堆成山,小区里修建废物顺手乱扔……昨日,本报A13版刊登《百亩农田垒起座座渣土废物山》一文后,引发社会激烈重视,许多相同饱尝废物侵扰的读者也纷繁致电本报,反映自己身边那些迟迟“搬不掉的废物山”,“期望有关部分从速行动起来,别让这一地肮脏抹黑咱们的城市形象,影响居民的日常日子。”
家住黄浦区上海滩花园的徐女士反映,小区外的人行道上堆放着很多修建和日子废物,不光有碍观瞻,也阻止正常通行。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紫霞路王家嘴角街口,紫霞路路面并不宽,但路周围人行道上堆满了毛竹、木板、塑料袋等各种废物,周围还搭着一简易帐子,此刻一名男人正坐在里边歇息。几分钟后,一辆装满废物的黄鱼车靠了过来,男人马上走出帐子,指挥骑车人“卸货”,俨然把这儿当成了一处废物收购站。因为大堆废物占有了人行道,行人无路可走,只能涉险进入机动车道内,马路上人车混行,险象环生。
图片说明:装满废物的黄鱼车靠了过来,男人马上走出帐子,指挥骑车人“卸货”。图片来自:陆常青 摄
据徐女士介绍,废物堆在人行道上已有几个月了,近来气候转暖,废物现已散发出阵阵恶臭,害得沿街居民都不敢开窗。居民们向居委会和大街反映屡次,却一向没人处理。
家住普陀区新湖明珠城的王先生来电称,东新路近东新支路处有一拆迁地块,但拆迁完毕后,修建废物却留在原地,至今已快半年了,仍然无人清运。因为“废物山”间隔最近的居民楼仅十多米,每天只需一刮风,尘埃就直蹿居民家。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处拆迁工地有数千平方米,里边的房子大多已撤除,但撤除后留下的修建废物仍丢在原地,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其间最大的一座高达四五米,远远望去,一片狼藉。
王先生说,更要命的是,只需一刮风,“废物山”里的尘埃便会飘向居民楼,“我家窗台上常常积起厚厚一层灰,连衣服也无法晒!”王先生说,4月底他曾向有关部分反映过,尔后的确来了好几辆货车开端清运废物,但好景不长,三四天后,这些废物又被忘记在了角落里。
家住徐汇区东安一村的金女士反映,自家楼下的空位和绿化带里,堆满了各种修建废物和日子杂物,居民一出门,就能闻到冲鼻的异味。
记者昨日来到东安一村,只见131号居民楼前的空位上,公然堆起了约一米高的废物,占地足有六七十平方米,其间大部分是木材、砖块等修建废物,也有纸袋、瓶子等日子杂物,一旁的绿化带也未能幸免,许多灌木已被废物“压弯了腰”。因为气温较高,废物堆散发出阵阵恶臭,引来一群苍蝇在上空回旋扭转。
金女士介绍说,上个月,小区里有两户人家装饰,但不知为何,工人将装饰发生的修建废物顺手丢在楼下。她和其他居民向居委会反映,对方许诺会联络环卫部分上门整理,却迟迟不见动态。现在,装饰工人每天仍在“加高”废物堆,居民忧虑久而久之,日子环境将杂乱不胜。“居委会已然容许咱们了,就应该说到做到,别再让咱们整日与废物为伴了。”金女士一脸无法。(新民晚报·新民网 记者 房浩 陆常青)
乡民称每当夏天就蚊蝇暴虐,空气中弥漫着难闻的臭味,“每次路过废物场邻近路段都能闻到臭味,风大时山沟里废物乱飞”。“咱们忧虑邻近环境受必定的影响。”乡民表明,没见有人到该处清理过废物,“时刻长了下雨渗到地下很有必定的概率会形成污染”。
“废物堆积如山,处处发出恶臭味。”北京房山区河北镇多名乡民近来反映,该镇的将军坨景区邻近有一个足球场巨细的露天废物场,修建废物及日子废物堆满大半个山沟,且已存在三年多,简直每天都有车辆到此倒废物。
网上不良信息举报电话履行主编:闫宪宝 CN066
从前几年频频出圈的飞盘、露营,再到最近正当红的骑行、徒步、攀岩,户外运动,慢慢的变成为备受关注和推崇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人们想走出去,去挥汗如雨,去挑战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有时候甚至只是晒一晒太阳,踩一踩草地,抱一抱大树。
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出发?我们在路上遇见了谁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的出现对自然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邀约和采访了户外运动达人、职业旅行家、公路探险家、行业专家、学者,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环保公益项目“捡拾中国”的发起人,王子人总会发现那些“隐身的”户外垃圾。她认为,在旅途中管理好个体与自然的关系,是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每当看到这句话,我的脑海中总会想起另外一句话:“你当去渡过你的河”。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应该都是带着各自的使命,有些人也许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所幸在将近不惑之年,我遇到了它。“捡拾垃圾,还环境以洁净”,这就是我人生需渡之河。
我从2003年开始走向山野,迄今已经有近20年的户外经验。在户外生涯的前10年,除了深受老家生活垃圾处理的困扰之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户外垃圾问题。线年底.那时我已在上海推动社区垃圾分类两年了,并逐渐提升了对垃圾的敏感度。出于工作习惯,无论走到哪里,最先注意到的总是垃圾。2013年下半年的一次志愿者户外徒步中,我们觉察到户外垃圾的存在。作为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一线工作人员和资深户外人士,我们当即决定要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
第一次净山活动于2014年春天正式发起。我们机构的理事作为户外爱好者,和我们分享了“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简称LNT)的七大原则,以及他选择吃素的故事。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听说素食、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环境保护互相关联,内心十分震撼。之后几年,净山活动从杭州到吴越古道再到南黄古道,行程也从开始的两天一夜发展到三天两夜。几年下来,我们几乎走遍了江浙皖有名的古道。加上海边净滩和街区捡跑,10年来,我们组织活动上百场,参与人次近万人。
当然,从做一个活动到做系列项目,再到成立独立机构,我们做的远不止净山这么简单。2016年,为实现“在地的团队找到在地的志愿者”,团队开发了第一版“捡拾地图”,并于当年12月在上海市静安寺地铁站举办了名为“见证行动的力量”的影像展;2017年,为了“让垃圾被看见,让行动被看见”,我们再次更新“捡拾地图”,增加了“垃圾地图”版块,同时决定将“世界清洁日”引进中国;2018年,“捡拾中国”正式独立,当年“世界清洁日”,我们在中国大陆推动了十万人次参与。截至2023年10月24日,我们累计动员了超过136万人次参与。
在过往10年组织捡拾和宣传动员的过程中,团队眼见着户外垃圾慢慢的变多。面对庞大的垃圾之山,我们的清理和捡拾活动能够说是九牛一毛。从当初杭州环山线路里的一袋垃圾,到现在的武功山等远途线路里成堆的垃圾。
2023年“世界清洁日”,杭州的伙伴集合了南京、广州和江西萍乡共五支队伍143人前往武功山进行清理。结束后,有伙伴说,“绝望不在绝望坡,而是在武功山的垃圾”。
滞留在山野户外的垃圾,已然成为热爱山野之人的心头之痛。因此,我们组织捡拾,也宣传倡导,10年里影响了成千上万个团队加入其中,但是,户外垃圾之痼依然存在,而且形势愈发严峻。
2015年,在大别山里看到的垃圾,大多是自热饭盒,我和朋友把它们用雨衣归拢到一起,但是无力带下山;不知道后来他们的命运怎么样了。
2015年秋季净山,南黄古道山顶的垃圾,那次我们一行31人,总共清理了59.37公斤的垃圾。
细究下来,原因有二:一是户外补给品正向着更便携更丰富的方向发展。即便是江浙皖等常规短途线路,都会有人带着自发热火锅上山,更何况一些动辄三五天甚至七天以上的长途线路。二是随着户外旅行的流行和商业徒步的发展,普通旅行者的数量大幅度提升。但是普通旅行者接受的户外教育、户外环保理念非常有限,致使他们的户外补给配备相对不太科学、不太环保,因此导致更多垃圾的产生。
我们自2017年起,就倡导大家做负责任的户外旅行者,将自己的垃圾贴身携带,在具有垃圾处置能力的地方进行分类投放。为此团队开发了“随身垃圾袋”;2023年,我们将“为地球,袋走它”作为“世界清洁日”的主题,并以此开发相关课件,进行宣传。
但是,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户外垃圾问题,“无痕山林”理念是很值得推荐给公众的一个学习方向。
无痕山林源起于1970年代。美国联邦土地管理有关部门,为了应对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猛增的户外活动需求,开发出了最初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教育项目。这一系列的公众教育工作最初在美国西北太平洋沿海地区的美国林业署(USFS)荒野管理项目里展开,到1980年代初,这一个项目发展成了更正式的“无痕”项目,它的主旨是培养公众的荒野道德感,并且宣传更可持续化的,低影响的户外规范。
1987年,包括美国国土局、林业署和国家公园署在内的几大土地管理机构联合制定和发行了一本名为“无痕山林户外行为准则”的手册。
由此可见,“无痕山林”的理念,除了在第一和第三板块涉及垃圾产生和处理的话题,更多的是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构建人和自然的伦理道德关系,倡导个体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
“无痕山林”项目的产生,正是为了应对美国当时由于户外活动需求猛增而导致的自然环境破坏问题,这和当下的中国十分相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走向山野和户外,探索荒无人烟之地。然而在满足自身要的同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是每一个热爱山野之人都应思考的。
2011年,“自然之友”首次将“无痕山林”培训引入中国,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期种子讲师培训。截至2023年,中国大约有5000人次接受了LNT一级讲师的培训,而在全球,大约有75000名一级培训讲师。
LNT的讲师培训要求人数在4-12名之间,这其实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LNT理念的推广和宣传。目前尚不清楚国内LNT一级讲师的职业分布,推广LNT理念的机构,除了自然之友的LNT小组,以及屈指可数的几个登协,再就有少量户外俱乐部会每年组织一两次这样的公益性培训。
LNT所倡导的尊重、最低影响原则和够用就好等理念,其实和中国数千年来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些理念不仅适用于荒野徒步,对近郊旅行、自驾旅行、露营的户外活动,都具备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近郊旅行,对于携带宠物的人群而言,在原则七中,考虑其它游客的感受里就指出,“管好自己的宠物”。无论去哪儿旅行,都需要事先进行筹划,尤其是进入郊野时,食物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在原则一中,就有一个“零废弃”出行的建议攻略,选择“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可装食物和饮料”,“将准备的食物重新打包,拆除小包装,减重,并详细规划你所需食物的分量,避免产生食余垃圾”等,都是很实用的建议。
2022年,捡拾中国联合零萌公益等共7家公益机构,围绕因露营的兴起而产生的大量垃圾的问题,在LNT的理念基础上,提出了“零废弃露营”理念,围绕着零废弃露营,也提出了6个行动指南。
在没有深入学习LNT之前,我对LNT倡导的部分理念也是难以接受的,比如,在妥善处置废弃物时,要求把所有的垃圾都带走。大多数人会将果皮,果核类垃圾直接留在山里,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们会自行降解,殊不知,即使是桔子皮和花生壳等有机垃圾,也需要至少一年才能降解。接触过人类食物的野生动物,甚至会带着攻击性地向人类讨要食物,造成不必要的危险。
“研究显示,哪怕是轻量践踏,也会快速破坏地被植物和有机杂物,开始的第一年就会给土地带来显著影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土壤所需的恢复时间漫长——践踏过后的步道和浏览区想要恢复到自然状态,往往需要10到30年!”这段话让我想到了苏州“灵白线”,由于每天庞大的人群的行走,灵白线的山脊已变成了数米宽的砂化路,而这种伤害还在持续中。
“荒野管理是80%-90%的教育和信息,加上10%的法规”,美国前国家森林管理局局长马克斯·帕特森如是说。
作为一个致力于提升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公益机构,从组织捡拾,到宣传倡导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再到“为地球,袋走它”,我们正在越来越接近处理问题的本质。而LNT七大原则,无论从道德伦理上,行为准则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值得被好好地推广。
由于个人工作和经历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很多志愿者在参加捡拾活动时,总会惊诧:垃圾怎么这么多?之前看着挺干净的呀!这就是行为促成的认知的改变。参与垃圾捡拾活动后,志愿者也会像我这样,发现马路边、绿化带里、自行车筐里、山野里的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垃圾。
总有人愤愤不平,说“这些人素质太低”。可当我看到,即使在上海这样推行垃圾分类卓有成效的城市,仍有人不太清楚垃圾类别标准的时候,我深感环境教育工作还远远没有到位。很多人并不清楚,乱丢垃圾,尤其是塑料类垃圾会对环境、生态、动植物等造成多大的伤害,加之我们逐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才会导致毫无顾忌地乱丢垃圾。
为了我们共同生存的栖息地,为了更可持续的发展,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去了解LNT,尊重自然和野生动植物。在进入山野的时候仔细思考和规划,在离开的时候打包并处理好自己的所有垃圾,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只带走美景,不留下一片痕迹。
(本文作者王子人系捡拾中国发起人、上海浦东乐芬环保公益促进中心总干事,自2012年进入环保公益领域,长期致力于垃圾议题,尤其是户外垃圾议题的公众倡导和公众教育,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大规模的联合行动推动户外垃圾议题的解决。)
摘要:在济南二环南路西段的杨庄南侧,分布着七八座大小不一的垃圾山,最高的约七八十米,矮的也有二三十米,其中不乏医疗垃圾。据介绍,济南这些垃圾山已存在多年,目前仍在不断增大,成为困扰周围居民的“怪物”。
舜网12月19日讯“城南几座小山都变成火焰山了,正处在‘喷发期’……”近日,不断有市民向本报反映。12月18人日,记者赶到现场时远远看到,数座圆形的山头上不时冒出浓烟,偶尔还能看到明火。走近一看,好家伙,它们原来都是垃圾堆积而成的小山。
垃圾山群位于二环南路西段的杨庄南侧。在约一两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分布着七八座大小不一的垃圾山,最高的约七八十米,矮的也有二三十米,山体均呈上窄下宽的柱状,圆形山顶的直径约在二三十米至五六十米之间。
记者看到,有些山体主要是由生活垃圾堆成,有些则主要由建筑垃圾堆成。一处垃圾山上,各种装满生活垃圾的塑料袋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个高约十五六米的悬崖,悬崖上方的垃圾不时冒出浓烟。如果风助火势,这里的垃圾山随便什么时间都能成为火焰山。那些由建筑垃圾堆成的山体上光秃秃的,未覆盖任何植被,很容易产生扬尘。
数名拾荒者分散在垃圾山群里,他们用耙子不断掘开覆盖在山体上的新倒的垃圾,将其中尚能变卖废品的垃圾拣出来。风儿吹过,恶臭阵阵,各种塑料袋乱飞。
一名拾荒的中年女子和记者说:“这里的垃圾山已存在很多年了,经常有装满垃圾的卡车来倾倒,因为这里是城区的‘垃圾处理厂’。”
在一座高约30米的垃圾山上,一女子正在用小耙子不断钩开垃圾堆。记者看到,里面有很多药瓶、药盒以及带着血迹的绷带,原来这是医疗垃圾。“这是哪儿拉来的?”记者问她。“从医院拉来的。”她说。“哪家医院?”
这儿真是环卫部门的垃圾处理厂?可垃圾为何全都露天倾倒,得不到相关处理?记者马上致电环卫部门。
一工作人员答复:“那儿根本不是环卫部门的垃圾处理厂,济南市的垃圾处理厂只有一个,建在济阳。二环南路南侧的垃圾山群,都是某些单位或个人私自倾倒垃圾而形成的。以前我们也多次前往考察过,好像是每在那里倒一车垃圾,根据数量多少,当事人交给当地某些人一点钱就可以了。就这样日积月累,垃圾终于堆积成山。”
是谁最早到这里倾倒了第一车垃圾,数年前?十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毗邻垃圾山的几个村庄的居民们都已回忆不起来了。倾倒垃圾者所交的钱给了谁,他们也不得而知。
但垃圾山仍在不断长大。就在记者正常采访时,有一辆标有附近一家公司名称的中型卡车开上垃圾山倒垃圾。现在直接困扰附近居民的是日益恶化的环境:臭味、扬尘、四处乱飞的塑料袋……
而那些直接倾倒的医疗垃圾,更是存在隐患。环保人员介绍,医疗垃圾含有大量的有害病毒、病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所含的病菌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倍甚至上千倍。医疗垃圾如果与生活垃圾混装焚烧,会产生刺鼻难闻的气体,含有致癌物质。如将医疗垃圾随意填埋,要经过几百年才能够降解,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倘若被当作废弃陈旧物资回收,未经处理便流入市场,危害更甚。
可是,怎么样处理这些颇成规模的垃圾山?许多受访者对此都频频摇头——— 要想把它们挪走,工程量太大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上千万甚至数千万元的资金。但由谁来出这笔钱呢?把它们挪到哪儿呢?又如何来处理呢?问题显然不少。
我市环卫、环保部门接受媒体采访时,工作人员均称对此处的垃圾山早有耳闻,并表示对其中的医疗垃圾等问题会及时进行关注。至于怎么样处理这些垃圾山,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大家均不希望该问题积重难返,以致让这些垃圾山群成为屹立在城南的火焰山。撰稿 记者 孙 华摄影 记者 陈长礼